助贷监管再升级! 北京金融监管拟禁“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模式
- 2025-07-29 01:49:07
- 598
7月25日,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讯报道,北京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拟禁助贷“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模式。
这也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今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助贷新规)全面规范线上助贷的背景下的地方相关法规,标志着助贷业务监管纵深推进,线下与线上监管框架趋于完善,直指长期困扰市场的综合融资成本不透明、变相加息及违规展业等核心痛点。
01精准拆解成本陷阱,封堵“24%+权益”套利空间
针对部分助贷平台通过“会员费”、“增值权益”等名目包装、变相突破法定利率上限的行为,征求意见稿祭出重拳。
成本透明刚性约束:强制要求银行在与平台、增信机构合作时,预先明确约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总成本严格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规定(即四倍LPR,通常市场解读为不超过24%)。
“权益”费纳入监管视野:明确严禁任何形式的“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捆绑销售,堵死借权益之名行加息之实的灰色路径。这与前期监管对持牌机构调研重点(如会员费是否导致质价不符、综合成本是否超24%)形成闭环。
“24%+权益”模式的套利本质。《征求意见稿》直指市场盛行的“利率分拆”操作:部分平台将贷款成本拆分为基础利率(≤24%)+强制会员费(30-1999元/月),使综合成本突破司法保护上限。例如某平台向借款人收取24%利率的同时,叠加75元/月会员费,导致实际融资成本达32%14。这种模式本质是利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综合融资成本”界定的模糊性进行监管套利。
监管摸底暴露三大违规手法。2025年7月监管部门对消金公司的调研显示,助贷平台普遍存在三类问题:1、捆绑销售:89%的会员费默认勾选且需手动取消;2、虚高定价:所谓“VIP权益包”成本仅20元却标价199元;3、退费阻碍:87%的消费者遭遇退费流程不透明问题。这印证了北京新规严禁“权益费”的针对性。
02严守客群边界,大学生互联网助贷遭明令禁止
基于大学生群体偿债能力脆弱性及过往校园贷乱象教训,征求意见稿明确“严禁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助贷业务”,为特定敏感人群构筑防火墙,体现审慎保护原则。
新规切断正规金融机构向该群体放贷渠道,与银保监2024年《关于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工作的通知》形成呼应。客群边界与场景真实性,构筑立体防线。
03线下助贷乱象整治,严打无场景、乱收费
针对线下助贷合作潜在风险,新规划定清晰禁区。费用严管,银行不得向助贷方支付约定外费用;助贷机构严禁冒用银行名义收费,或强制搭售、选择性推介金融产品。
场景真实性门槛,禁止银行与无实际经营场景(如无真实消费、经营背景)的纯线下信息中介类助贷机构合作,从源头防范资金脱实向虚及欺诈风险。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近日取消银川信融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夏信彭产业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宁夏宁东智赢管理有限公司、宁夏中卫鑫岚商务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夏共卓略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夏上善助贷中心(有限合伙)、宁夏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七家助贷机构涉金融事项经营资质,这七家机构未经许可不得再开展相关涉金融事项业务。
上述七家助贷机构此前基本上从事的是线下助贷业务,为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区范围内中小企业及个人发放助贷贷款。在受访行业专家看来,宁夏取消七家助贷机构涉金融事项经营资质,严禁助贷机构直接放款,区分信息与信用中介。此举反映出监管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监管、整顿助贷行业乱象的信号。
04监管脉络与市场痛点高度契合
此次北京新规可视为对银监会“助贷新规”在地方层面的细化落实与延伸,其核心逻辑一脉相承。以法为纲:严格遵循最高法利率司法保护上限,将“综合融资成本”作为监管标尺,所有收费项目无所遁形。
痛点导向,直击“高息投诉”与“网贷平台综合成本不透明”两大顽疾。前期监管摸底(如会员费捆绑销售、成本核算是否含权益费及是否超24%)已精准锁定问题,本次新规即是对症下药的监管回应。市场涌现的“24%+权益”模式,正是部分平台在强监管下寻求的“新出路”,而新规的出台意图彻底封堵此漏洞。
行业影响观察:新规若落地,将迫使助贷机构及合作银行彻底重构收费模式与客群策略,“擦边球”式的高息包装空间被极度压缩。合规能力弱、依赖“变相加息”盈利的平台面临转型或淘汰,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长远看,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推动助贷业务真正回归“降低获客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本源。
备注:征求意见稿来源于新京报报道,本账号主体为自媒体,非新闻机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上一篇:坠湖女司机独自抚养个大学生
- 下一篇:初代被万拍卖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