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拿下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奖!
- 2025-08-05 01:41:41
- 485
刚结束的ACL会议上,有个消息引人关注: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创始人梁文锋,作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拿了最佳论文奖。
据介绍,ACL是计算语言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会议,能在这儿获奖,相当于在AI基础研究的奥运会上拿了金牌。
梁文锋团队那篇论文叫《Native Sparse Attention》,光听名字可能有点懵,我琢磨了半天,简单说就是他们搞出了个“原生稀疏注意力”机制。
这东西解决了大模型的一个老难题:以前模型处理文字信息时,不管有用没用都一股脑儿算,特别费算力。
现在这个新机制能智能“挑重点”,该细看的细看,该忽略的忽略,既保证了效果,又能少用三成多计算资源。
这技术厉害在哪儿?
打个比方,就像以前做数学题得把所有公式都写一遍,现在能直接圈出关键步骤,又快又准。
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训练AI的成本能降一大块;对普通人来说,以后手机上的AI助手可能反应更快、更省电。
难怪业内都说这是“给大模型装了节能引擎”。
更让我关注的是,这次ACL会议上中国学者的表现太抢眼了。
超过一半被接收的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人,比去年翻了快一倍,而美国学者只占14%。四篇最佳论文里,中国团队占了两篇。
除了DeepSeek,北大杨耀东团队的研究也获奖了,他们破解了语言模型“说一套做一套”的漏洞,特别有实际价值。
这可不是偶然。我想起前几年参加AI论坛,国外专家总说中国擅长应用,但基础研究差点意思。
现在看来,这种印象早该改改了。像DeepSeek这样的公司,不着急融资圈钱,一门心思啃技术硬骨头,这种沉下心做研究的劲儿,正是咱们缺了不少年的。
梁文锋在采访里表示,他们团队花了18个月死磕这个机制,中间推翻了七八个方案。这种耐心在现在的AI圈太少见了。
很多公司恨不得今天立项明天就变现,哪肯花这么多时间打磨基础技术?但恰恰是这种“慢功夫”,才能真正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现在全球AI竞争这么激烈,咱们能在基础研究上突围,意义不止于拿个奖。这意味着,以后咱们不用总跟着别人的技术路线跑,能自己定规则、出标准。
就像这个稀疏注意力机制,不仅好用,还能降低AI部署成本,特别适合发展国家推广,这就是咱们的差异化优势。
总体来说,看着这些年轻学者在国际舞台上侃侃而谈,我突然觉得,所谓的“AI话语权”,不是靠嗓门大,而是靠一篇篇扎实的论文、一个个过硬的技术堆出来的。
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不仅是AI应用大国,更会成为全球都得仰仗的“创新策源地”。
- 上一篇:唐嫣方曾回应迟到一个月未进组
- 下一篇:张新成在迪拜海滩边倒立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