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编程经验, 我是如何一步步和AI开发出提示词管理助手的
- 2025-07-29 01:23:22
- 343
0代码也能做产品?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只需一段提示词+AI搭档,就能把“每次复制提示词都要翻文档”的痛点变成800人日常在用的浏览器插件。从飞书表格到谷歌商店,两阶段、五步走,避坑日志全公开。看完这篇复盘,你会发现:产品不是想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上周把“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开发完成了,这款当初我以为只有很小功能的产品,它在一点点从用户的需求中生长出来。
我看了看谷歌插件后台的数据,目前的总用户数是800,每天有600个用户在使用这款产品,对一款插件产品来说这还是蛮不错的数据。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完整的复盘一下“提示词管理助手”从0开发到现在2.0的过程;如果你也想做或者在做自己的产品,或许我这段经历会对你有一些灵感或启发。
V1.0版本
V2.0版本
更新日志
因为我是产品经理出身,所以我把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2个阶段:
1.验证可行性阶段:0-1验证产品的可行性,有没有用户愿意用这款产品
2.放大价值阶段:1-10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获得更多的用户增长
接下来我就按照这两个阶段的划分,带你看看“提示词管理助手”是怎么跑出来的。
1.验证可行性阶段
0-1验证产品的可行性,有没有用户愿意用这款产品
1.1找到需求
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开始的原点,我们先从如何找到“提示词管理助手”这个需求开始说起。
为什么要做提示词管理这个事情呢?
因为我有一摞子提示词,他们分散在各个文档里,每次我要去用我都得翻文件,我觉得太麻烦了。
但我第一版的时候并没有想做成产品,我选择把飞书文档整理了一下,搞了一个提示词合集出来,这样其实比翻文档的效率提升了不少。
但每次复制一个提示词的流程依旧是:打开飞书文档——找到对应的提示词——复制提示词——切换回AI聊天页面——粘贴提示词。
这个流程用多了还是觉得麻烦。。。
我希望最好是点个复制按钮,这个提示词就能粘贴过去。
“提示词管理助手”的需求来自我日常和AI高频对话的场景,我一直存在一个提示词管理的痛点,所以最后我做了这款产品,方便自己用的同时顺便推广给和我一样有类似需求的用户。
在找到需求这款,我对大家的建议就是: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然后找到有同样需求的用户。
1.2分析需求
当我决定要做“提示词管理助手”这个产品后,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它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当时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1.做一个网页端工具2.做一个桌面应用3.做一个浏览器插件
看起来这三种产品都能满足我的需求,那到底要选择哪一个?
我的判断逻辑是这样的:选那个开发成本最低、能最快解决核心需求的。
因为我是一个高频使用浏览器的用户,工作电脑是一台Mac和一台Windows。
所以我很快排除掉了前两个选项。网页端看起来通用,但和我直接打开飞书文档复制提示词没区别,体验没什么提升,还得考虑域名、备案等上线问题。电脑端的管理产品也可以pass掉了,win和mac都得各自开发一套,开发成本略高。
最后选了谷歌浏览器插件,我只需要开发一个版本维护就好了,能够覆盖我全部的使用场景。
在确定了产品形式后,接下来我还需要去判断“提示词管理”这个事情到底要怎么做。
当时有三个方向可以选择:1.做本地提示词管理2.自建云端服务器3.接入飞书多维表格
判断逻辑还是和之前一样:选那个开发成本最低、能最快解决核心需求的。本地管理先被排除掉了,因为我有两台电脑,也就代表我要维护两套提示词,太麻烦了。云端服务器也排除掉了,还得去买服务器,然后进行各种测试,开发起来太麻烦了。
最后选择接入飞书多维表格,只需要调试一下对接流程就能用,简单又省事。
基于多轮的分析需求,最后“提示词管理助手”在开发前,我对它的定义是这样的:一款可以读取飞书多维表格、支持一键复制提示词的谷歌浏览器插件。
1.3MVP开发
在分析完需求后,我已经知道我到底要做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了。
那接下来我要先把第一个能用的版本做出来,然后去找用户验证,看看到底有没有人用这个产品。
MVP开发的原则是:用最小的成本,验证最核心的价值。
提示词管理助手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便捷的复制提示词。
所以第一版“提示词管理助手”我只做了两个核心功能:1.读取飞书多维表格的提示词数据2.复制提示词
这两个功能完成了,就是最小可用的产品形态了。我先是自己使用体验了一会,在体验没问题后,才准备把它推广给更多人用。
1.4测试收集反馈
MVP开发做完了,我就发到自己的提示词群里和一些AI开发者群里,邀请大家来试用一下这款产品,顺便看看大家反馈怎么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批测试的用户量不需要特别大,有几十个人愿意来体验一下产品就好了。
这个阶段的目标重点在于:收集用户反馈迭代产品,而非用户量。
我自己从做产品经理开始,就一直蹲在用户群里看反馈,观察大家怎么用产品、卡在哪、吐槽什么。
这次也不例外,我又拉了一个用户反馈群,主要是以下两个目的:1.帮助用户解决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搜集用户对产品的真实反馈
在这个用户反馈群里,我收获到了很多超有价值的反馈,我给大家列举一些哈:飞书授权流程做的太麻烦了,很多可以简化的步骤没有简化加个预览功能,能够查看自己的提示词内容深色模式没有做兼容,深色模式体验比较差增加标签分类和模型名称可以跳转多维表格,随时查看管理自己的提示词
“提示词管理助手”这款产品是用户和我一起让它生长出来的,如果只靠我自己的思考,现在的很多很好用的功能都不会有。
就比如说深色模式的兼容,我作为一个不咋用深色模式的用户,我实在是没法脑补出来这个需求的。
如果不是用户告诉我,我估计开发到20.0版本,也不会主动做这个功能。
1.5推广上线
在用户反馈的帮助下,我又优化了几个版本,我觉得产品可以正式推广上线了。
因为产品形态是一个谷歌浏览器插件,那我这次不用考虑什么SEO之类的事情,我只需要自己宣传一下获得一部分用户,然后一点点迭代产品就好了。
所以我主要是写公众号和即刻上宣传的多一点,告诉大家我有这款产品。
这里要感谢好朋友@卡尔的AI沃茨@AIGC创意猎人帮我写文章宣传了一下,非常感谢两位好朋友~
为什么没有去更多的渠道进行推广?
主要是我自己的精力其实不太够,我自己日常要学习AI的知识、要做AI编程的践行、还要写文章,以及去各个AI活动跑来跑去的,留给推广的时间就少了很多。
目前的打算是之后会借助AI,来把更多的渠道推广做一下,这是放大价值阶段的重点目标啦。
2.放大价值阶段
1-10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获得更多的用户增长
2.1产品2.0版本升级
在“提示词管理助手”开发到1.6.6版本的时候,围绕飞书多维表格提示词管理的功能基本上已经很齐全了,于是在做下一个版本迭代的时候我盘点了一下手中遇到的问题:目前这个版本代码库架构有一些问题,有几个超长的代码文件,导致AI开发的效率降低了很多,bug率飙升用户多次提到希望使用本地提示词,结合用户希望团队使都能用提示词管理助手,那最好能用飞书提示词导出、本地提示词导入功能来实现。
在盘点完之后我觉得这两个版本可以合并一起做,应该难度不是很大。
这是我开发“提示词管理助手”后犯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我把太多事情合并到一起来做了。
我觉得我的AI编程水平很高了,这些事情我可以一口气都搞定了。
然后事实告诉我:你想多了,你这么搞只能写一堆bug。
“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开发一共花了3周的时间,在前两周我都希望能够先把架构一键调整好,顺便在架构调整的过程中把新功能加进去。
但实际上我没什么太深度的编程架构技能,所以在我这个策略的瞎折腾下,我的代码库成功的崩了。。。
我又回到了开发一个功能,修复无数个bug的阶段。
于是我停下来复盘了一下,我发现问题在于我总是想一口气吃个胖子,一下子把所有事情做完。
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次开发只做一件事情。
我把自己的2.0版本开发计划拆成了这样:补齐飞书授权token过期测试的API做飞书提示词和本地提示词增删改查的API测试做样式文件css的整体重构核心组件js文件的拆分
然后和claudecode还有cursor一起,一点点把“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啃完了。
2.2接下来计划要做的事情
“提示词管理助手”2.0版本升级完成后,我给自己放了几天的假,没写文章也没开发产品,我复盘自己最近遇到的各种问题,看了很多文章、和很多朋友聊天、想了很多的事情。
“提示词管理助手”后续我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些偷懒之前没做的事情需要做了先给产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之前一直拖延没做做一个官网介绍页,让大家知道这款产品是干嘛的优化谷歌浏览器插件的产品介绍,之前都是AI写的,这次我和AI一起写产品架构优化还有一些没做完的地方,要继续优化产品功能还有一些细节设计需要调整,也需要优化做一下重点花精力的地方浏览器的兼容:兼容360浏览器、edge浏览、dia浏览器,为规模化推广做准备产品的推广:小红书、即刻这些渠道的推广应该做一下了提示词广场:把我和身边好朋友的提示词做成一个广场,方便大家调取使用提示词生成器:能够自主优化提示词,进行对比测试的产品
脑子中的思路大概是这些,我会把这些事情再排个优先级,然后一点点去推动落地。
我觉得放大价值阶段和验证可行性阶段的区别在于,放大价值阶段的目标它是不确定的。
当200个用户在用产品的时候,我们其实知道验证可行性阶段就已经结束了。
但放大价值的阶段没有尽头,你可以做产品升级、可以做用户体量、可以做商业化、还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想这个阶段最核心的是要问自己:这款产品希望它给自己给用户带来什么。
3.写在最后
在写完“提示词管理助手”的复盘,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
产品是生长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其实不知道它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我在提示词管理助手1.0版本做好上线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产品没什么太多可以做的事情,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反馈,随着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多。
我发现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需求是永远做不完的。
如果你现在脑子中有一个产品的雏形,那最重要的是先做一个版本出来。
边做边思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最好的践行方式。
- 上一篇:中美两天经贸磋商细节
- 下一篇:樊振东樊指导上线了